盒子
文章目录
  1. 一、3W1H 法则
  2. 二、阅读的层次
    1. 阅读层次与读书四问
  3. 三、速读
  4. 四、四到五用、提要钩玄
    1. 笔记
    2. 精读的要求
    3. 反复阅读的方法
    4. 精读一本书,像织一张网
    5. 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出来
    6. 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
    7. 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
    8. 如何评论一本书
    9. 无疑不读书,读书必有疑
  5. 五、八面受敌、一意求之
    1. 做好主题阅读的准备
    2. 行为上的准备
    3. 始终把主题排在第一位
    4. 检视出需要的内容
    5. 创设主题阅读的语言体系
    6. 界定论点的主次
    7. 论点的分析讨论
    8. 完成“研究性”阅读
  6. 六、举一反三
    1. 怎样写一个故事
    2.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
    3. 阅读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4. 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方法
    5. 一本书的布局谋篇
    6. 网络、写作和阅读
    7. 选书还是选人
    8. 跳出书本外,学以致用
  7.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
    1. 阅读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2. 为知:绝知此事要躬行
    3. 为己: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 为人:分享与影响
    5. 延续:创新与传承
    6. 浅析“杠杆阅读术”
    7. 浅析“RIA拆书阅读法”
  8. 八、众里寻她千百度 - 鱼 与 渔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3W1H 法则

Why?
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才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阅读。

What?

  1. 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2. 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
  3.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
  4. 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

Where:阅读的场所

  1. 在安静的场所享用「主食」与「美食」
  2. 把「三上」(枕上、车上、厕上)空间交给「零食」图书

How:如何阅读一本书?

问题 方法
我通常只阅读与工作或学习相关的书,没有时间读其他自己喜欢的书。 以缺乏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我通常只阅读与工作或学习相关的书,没有时间读其他自己喜欢的书。 因旁人的眼光而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的专注力。
我珍惜每一本书,从不在书上涂画。 只买书来读的人,需要警惕「藏而不读」。
我当我开始读一本书后,无论喜欢与否,我都会读完它。 书非读完不可的人可以试着学会略读,用来处理分明不喜欢、心中却放不下的书。
我珍惜每一本书,从不在书上涂画。 从不在书上涂画的人可以尝试边读边写,从现在起,拿起笔来阅读。
我只读书,从来不敢评论一本书,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 只读不评,阅读的效果会减少一半。阅读虽是个人行为,本质却是交流。
我读书很认真,从来不跳过书中任何一部分内容。 书可以多次阅读,但在不懂之处不断回读,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我读书时很清楚书中的内容,可是放下书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读过就忘,说明阅读的效果还不佳,需要加强记忆与理解。
同样主题的书我只读最经典的一本,其他的书都没什么用 只读经典或许会使人陷入误区,也容易让人产生阅读上的优越感。对于关注的主题,还是广泛阅读更好。

二、阅读的层次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艾德勒: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邹韬奋:分层次阅读 - 泛读、略读、精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

个人理解

  1. 泛读:对于阅读而言,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这本书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读下去;
  2. 阅读:就是读。勾划出重点、难点、疑点、打动人心的点;
  3. 精读:反复读上述的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多看看别人的评论。

阅读层次与读书四问

  1. 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2. 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4. 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三、速读

  1. 基本要求:视读不声读
    阅读时,不可全篇声读或者默读,要尽力控制自己的视线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移动,最好逐句阅读,视线的焦点落在每一行的关键词语或短语上。
  2. 阅读时,手和身体做什么?
    千万不要认为速读就不需要做笔记,读一本较深奥的书,做笔记反而使阅读更高效。
  3. 阅读的正确姿势
  4. 拓宽视野的练习
  5. 跳跃视线,摆脱逐字阅读的弊端
  6. 视野垂直扩展:尝试一目数行
  7. 永远不要回读
    事实上,一篇文章、一本书自成逻辑,一般不会存在一个孤立的概念。一本书中若首次出现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通常都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或者举例说明,此时中断阅读而苦思冥想,或者放下书本去查阅工具书,反而错失了得到解答的时机。
  8. 提高专注度的方法
    告诉自己:我的注意力除了放在书本上之外,其余的全部放在后脑勺上了,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别的事情了。
    处于这种忘我的状态,周围的一切都不会对自己产生干扰,不仅不会感到疲惫,从而把剩余的精力都用在阅读和思考上,还能产生身心愉快、精力充沛的感觉。此时我们的心情会不知不觉地放松下来,头脑却始终保持清醒,思维的活跃程度会明显提高。
  9. 警惕阅读的负面情绪
    1. 克服畏惧之心
    2. 别对书籍及作者产生情绪
    3. 负罪感从何而来
    4. 放松心情,克服焦虑
  10. 快速理解更重要
  11. 速读提问技巧
  12. 阅读「思维导图」
  13. 快速记忆的条件反射

四、四到五用、提要钩玄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在「三到」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手到」成为四到,于是形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读书方法。鲁迅又在「四到」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脑到」」,总结为「五用」。

按照「提要钩玄」的方法,读书时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其实,「提要」和「钩玄」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本书的阅读中,

「提要」对应前文「读书四问」中的第一问,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
「钩玄」对应第二问,即知道作者的观点。
「提要钩玄」重在强调知识的获取,在此之后提出并回答后两个问题,才能学以致用,得到提高。

可以认为,「提要钩玄」是精读一本书最基本也最通用的方法。

笔记

  1. 摘抄型读书笔记
    理论型的读书笔记,除摘录文字内容外,还要注明详细的出处,以备日后有需要时再查阅相关资料。这类读书笔记有时甚至不抄录具体内容,只记下要点,建立索引,主要包括文章的题目、编著者、出版年月日、书籍来源,更详细一些的还包括具体章、节,以备日后查找。写这类读书笔记需要更为严谨的态度。

  2. 感悟型读书笔记
    札记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针对一个要点,也可以针对多个,篇幅也无限制。札记积少成多,对理解全书和明确自己的心路历程有很大帮助,既有原文又有感悟,更适宜日后回顾。

  3. 评注型读书笔记
    批注的内容通常直接写在书上,阅读过程中读到重要的地方或者自己有深刻体会时,就用笔在字句上做记号,然后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批注,或者是夹纸条、贴便签。

  4. 综合型读书笔记
    综合型读书笔记兼有以上三类读书笔记的特点,通常既有原文,又有感想,还有评注,一般独立成册,即写在专属的笔记本上。这类笔记便于保存,可以反复阅读,是最长效的笔记类型。

精读的要求

精读一本书,最基本也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识文解义。
识文:是指知道书中说的是什么意思,对应「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解义:是指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对应「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题材,

  1. 一来可以增加知识的广度
  2. 二来可以提升精读的基本技能。

反复阅读的方法

阅读一本「主食」型书,通常都需要经过「阅读——实践——反思——再阅读——再实践」的过程,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阅读一本「美食」型书,更需要反复思考和钻研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1. 障碍一:已经读过,再无新意
    重复重点,不是因为不懂而重复,而是因为理解并且觉得重要才反复阅读。
  2. 障碍二:已经吃透,随手翻阅
  3. 障碍三:重读未尽,半途而废
    1. 不做无目的的重复;
    2. 不做无新意的重复;
    3. 不做无效用的重复。

精读一本书,像织一张网

读一本书,要层层剖析,深入理解,这就需要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乃至全书的结构上下功夫。

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出来

复述时不必要求一字不漏,却要保证准确、完整,不能偷换概念,也不能遗漏重要观点。

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

  1. 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
  2. 不钻牛角尖,换角度思考
  3. 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

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

如何评论一本书

  1. 不读懂,不妄评
    就像和人对话时忽然打断对方的话一样不礼貌,而且会影响对话、沟通的效果。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过一遍,尚不能讲出书中大意,也不宜对书籍进行评论。

  2. 有理有据,求同存异
    如果存在争议,应该求同存异,化解争议。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评论来强化阅读的效果,而不是证明自己的见解完全正确。

  3. 说出来或写下来

无疑不读书,读书必有疑

阅读一本书的经过可以视为「疑问——解答——验证——再疑问——再解答——再验证」这一「螺旋提升」的过程,而「疑问」正处在开启和结束一个循环的位置。因此,读书贵疑,不仅是方法,也是基本的态度。

五、八面受敌、一意求之

将一个主题研究透彻之后,再次阅读时关注另一个主题,这样阅读多遍。

做好主题阅读的准备

  1. 思想上的准备:首先我是否对选定的“主题”有强烈的阅读意愿?
  2. 其次,我是否明白主题阅读的含义?

行为上的准备

  1. 首先根据主题列出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 然后检视书目上所有的书,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书。

始终把主题排在第一位

  1.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2.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3.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4. 第四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检视出需要的内容

  1. 先筛选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2. 再从每本书中筛选出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并确定它与主题的联系,

前者是后者实施的前提,分两进行走符合正常的阅读思路。

创设主题阅读的语言体系

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创设自己的语言体系,如果不能完美地创设自己的语言体系,至少要做到:

第一,使用有助于理解所有书籍的语言,而不是其中一两本书的;
第二,使用有助于我们自己建立主旨、表达观点的语言。

界定论点的主次

界定论点主次可使接下来的分析讨论更有条理。?不太理解哦

论点的分析讨论

  1. 由浅入深分析:“结果”导向的分析方式,由结果到原因,由可见到不可见,由熟悉到陌生,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这样分析问题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主动性,这正是主题阅读所需要的。

  2. 由深至浅分析:由深至浅分析问题,一般情况下是由主要到次要,从中心扩展到四周。

完成“研究性”阅读

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阅读的主题,有助于强化我们的认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六、举一反三

  1. 以“写”促“读”

怎样写一个故事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

  1. 侧重理论,作者进行论证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某种知识;我们除了关注知识外,更应关注它是怎样被发现、被证实的,这才是书籍的精髓,也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2. 侧重实践的论说性作品,比如本书,我们应该重点阅读它所介绍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关注作者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

阅读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说物与说理的方法:概括法、分类法、数字说明法、引用说明法、比喻说明法

阅读说明性作品,宜边阅读边实践,比如阅读说明书,一般会边看边操作;若阅读的对象不针对实践,宜采用复述的方法确认自己“知道”了。

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方法

情类作品的篇幅通常不会太长,即使集结成书,往往也是由短篇的文字组合而成的。这样的话,对每一篇文章或同一个系列的数篇文章,宜一次性读完,这样可避免因中断造成情感上的停顿。

一本书的布局谋篇

  1. 开篇和结尾
  2. 章节、层次、过渡、照应
  3. 主次和详略

网络、写作和阅读

选书还是选人

答案是都不选,要选自己需要的。明确自己的需求,就容易进行选择,这时“选书”或“选人”的问题已不再重要了。

跳出书本外,学以致用

  1. 写有定式,读无套路。如果说写作是把本无拘束的内容放到书籍的方寸之间,那么阅读就是把有限的方寸之间的内容释放回无限的现实中去。

始终按已有的方法进行阅读,不加入自己的思考,是不能超越前人的。

  1. 书中之言,皆为人言

书里的话并非金科玉律,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照搬无误的。

  1. 学以致用,方为正道

跳出书本外,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书不能真正教给我们什么,除非我们把它用在现实生活中。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

阅读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1. 求知的工具

  2. 提升的阶梯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很多时候,并不是事物本身是什么样,而是我们的眼界决定了自己可以看到什么。

  3. 联系的纽带

为知: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的效用也不能仅限于最浅层的实用性需求,而要深入到塑造人格的层次上去。

为己: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具有这一效用的书籍多为“美食”类图书,宜精读、深思。阅读这类图书不能只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也要深入思考书中内容与自己的联系,可以满足什么精神需求。

为人:分享与影响

延续:创新与传承

浅析“杠杆阅读术”

  1. “杠杆阅读术”的通用方法

  2. 首先,“杠杆”理论可以借鉴,如以自己需求为导向,忽略影响不大的内容,关注重要的内容。

  3. 其次,“一天一本书”的方法值得借鉴。

  4. 再次,“80/20法则”也可以应用到重点阅读中去

  5. 最后,“杠杆阅读笔记”这种类似小抄的笔记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复习,是阅读专业书籍必备的利器。

浅析“RIA拆书阅读法”

I、A1、A2三类笔记。

  1. I类笔记对应第一类拆解,即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2. A1类笔记对应第二类拆解,即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3. A2类笔记对应第三类拆解,即写下自己以后怎样应用。

八、众里寻她千百度 - 鱼 与 渔

  1. “鱼”不如“渔”, “藏”不如“读”

    1. 一,“多少天读完一本书”的计划。
    2. “每天阅读多长时间”的计划,一般来说最好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而且时间不要过于分散。
    3. “多少天读完一个主题”的计划
    4. “一年阅读多少本书”的计划。

    从以下四个方面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1. 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投入阅读。
    2. 积极发现和创造需求
    3. 关注热点话题和热门图书
    4. 保持对前沿信息的关注
  2. 眼见大厦倾,又见高楼起
    实体书店/网络电商的

  3. 书非借不能读也

  4. 整理自己的书架

    1. 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接触、回顾或想象的过程,可以拉近人与书的距离,令人产生阅读的欲望。
    2. 将书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书架上,使自己对书籍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开始阅读。
  5. 书山寻路,结伴同行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要跳出自己的见解,就要先放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身处高位,全面理解一个事物

  6. 三条阅读之路

    1. 信马由缰、「兴尽而返」的漫步之路。
    2. 成岭成峰、「月迷津渡」的求索之路
    3. 山登绝顶、千仞振衣的摩天之路

欢喜时,读书如同拈花微笑,然后从云端跌入尘下。
悲伤时,读书恰似长歌当哭,然后从伤口长出新芽。
早起读书如清风拂面,获得一天的活力。
睡前读书如温水浸沐,洗去满心的浮躁。
读一本好书,如遇故人,三生有幸。

在喧闹而寂静的旅途上不期而遇,结伴同行。
不必将它变成自己的影子,也不必让它融入自己的呼吸。
一起经风沐雨、穿林过涧,一起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也许在某一个路口悄然离别,也许一直不离不弃。
不断加入,也不断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