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
三月六号即将去往十三陵,对于这种历史积淀较深的景点自然是不敢怠慢。奈何历史不好,对于明朝的影响无非就是小学看的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故得好好准备一番。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的“孝陵”;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加上永乐帝不承认其帝位,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其帝位,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仅29天的明光宗的陵墓,改名为庆陵。明宪宗以亲王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大家前往的时候能够看见黄色琉璃屋顶,就知道是皇帝的陵园。但是因为分布众多,再加上交通不便和疫情影响,大部分只去往部分的开放景点,一般人走不完皇帝的最后归处。
长陵「明成祖」
明长陵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也是主陵。陵内安葬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
献陵「明仁宗」
明仁宗是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徐皇后为徐达之女。
景陵「明宣宗」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军五十余万御驾亲征。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此次出征,诏下两日五十万大军即匆忙集结启程,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亲征诏书下达后,英宗对文武大臣的多次劝谏置之不理。英宗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王振节制,无法按己意指挥作战,而王振不懂军事,指挥接连失当,致使明军屡战屡败。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朱祁镇北伐瓦剌却惨败被俘的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其帝位,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明宪宗以亲王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
泰陵「明孝宗」
朱祐樘
明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整肃朝纲、改革弊政,罢逐了朝中奸佞之臣、重用贤士,为于谦建祠平冤,减轻赋税、停征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史称「弘治中兴」。
清朝的学者对弘治中兴一直争论不休,褒扬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弘治朝的功过是非,有人认为所谓的弘治中兴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短暂、勉强的「治世」
不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朱祐樘发明家?据美国牙医学会的资料表示,明孝宗于 1498年 把猔毛插进一支 「骨制手把」上制成了牙刷。
康陵「明武宗」
武宗是明朝极具争议性的统治者。
他任情恣性,为人嬉乐胡闹,荒淫无度。有时也抢夺有夫之妇,逸游无度。施政荒诞不经,朝廷乱象四起
又信仰密宗、伊斯兰教等,自称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烂(波斯语,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苏菲师)、苏莱曼沙阿(波斯语)、大宝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领)。
另一方面,他为人刚毅果断,,平定安化王、宁王之乱,在
「应州之役」中击败达「延汗」,令鞑靼多年不敢深入,并积极学习他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体现出有为之君的素质,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
永陵「明世宗」
嘉靖朱厚熜
昭陵「明穆宗」
明镜昭廉
「明代反贪尚廉历史观光园处」
穆宗隆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也叫昭陵,位于 陕西 省 咸阳 市)
按照传统的说法,隆庆帝也是一位「节俭仁厚」的君主。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且,仅6年,去世时 36 岁。
这一切与他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朱载垕小时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 16 岁的朱载垕就开始了在「裕王邸」的独居生活。在裕王邸 13年 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定陵「明神宗」
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
明星没隐私,皇帝没私坟。
1956年 - 1957 年 对定陵进行了挖掘
1958 对外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一经公布,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却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孝端、孝靖)的尸骨棺椁被毁。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发掘技术有限,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此后,国家出台政策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
庆陵「明光宗」
朱常洛 - 一月天子
该陵墓原为「景泰帝」所建,因景泰帝为英宗复辟时所贬,葬于西郊金山,所以空出一处皇陵。
由于明光宗在位时间仅 29 天,来不及修建陵墓,故继位的「明熹宗」朱由校将光宗安葬于此陵墓。
死因莫衷一是,三百余年来,史学家设想了种种答案,但没有一种令人信服
德陵「明熹宗」
光宗即位仅一月便驾崩,使朱由校匆匆登基为帝,朱由校当时年仅十四岁,未曾被立为太子,甚至未接受过正规教育,政事皆赖宦官辅佐,后来造就太监魏忠贤等人的干政,与阉党、东林党之党争。
思陵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之墓。
崇祯上位之时,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崇祯十五年时,心爱的田贵妃去世,然而此时却是大明王朝最为危难的时刻,这一年明清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决战:松锦之战。
在东北:九边精锐损失殆尽,一众大将带领投降。
在中原:李自成和张献忠不断攻破城池。
明朝节节败退,大片地区沦陷。
即便这样的情形,崇祯出于对贵妃的思念还是决定在天平寿山修建陵寝。
万万没想到的事,时隔两年,这座陵寝却成为崇祯自己的安葬之所。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李自成入宫后并没有找到崇祯本人,便在北京城内发下搜寻令:
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第二天,在景山自缢的崇祯被找到,于是李自成下令,在东华门侧简单收殓了崇祯遗体,并搭建了临时性的灵棚。
明朝官员生怕受崇祯牵连。谁也不敢前往吊唁,唯有襄城伯「李国桢」一人前往,跪在梓宫前踉跄大哭。
李自成非常钦佩李国桢的勇气和忠心,于是对其进行了耐心的劝降,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而李国桢也随即开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
其一,对于明朝的皇陵,不仅不能破坏,还要予以防卫和保护;
其二,不能损毁崇祯的遗体,并且还要按照帝王规格礼仪进行妥善的安葬;
其三,李自成不能加害已经被他俘获的崇祯太子朱慈烺,以及另外两位皇子朱慈炯和朱慈炤,而是要进行善待。
对于上述三点要求,李自成予以了照准,并着手准备崇祯皇帝的安葬工作,而由于此前崇祯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李自成随即决定将崇祯葬入田贵妃墓之中。
思陵现状
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上世纪90年代,十三陵特区曾对明思陵进行过简单的修缮。 思陵并未对外开放,门口的镇宅神兽的头已经不见了,神兽亦被时光磨平了棱角。